碰撞还有感动 艺术家的故事 还有故事里的故事2016-10-17

 

10月,国家地理携手启达创业和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,为高校带来“影像的力量·高校系列分享会”陆续开启。昨天下午,第三站走进最美高校——厦门大学。艺术大师沈晓闽老师、王琦老师、卢彦鹏老师与学界栋梁一起探讨影像那些事。

影像的力量远不止记录,它是这个世界的历史切片,国家地理经典影像盛宴,将引领我们穿越时空之门,叩响那些改变世界的历史瞬间。作为双创基地运营商,启达创业有幸将国家地理经典影像盛宴带到厦门,不仅为厦门文创产业带来全新活力,也为启达快乐生态圈建设注入新的力量。    

 

这是一场碰撞。

年轻、悸动与成熟、真知。

渴望、企盼与淡定、灼见。

原来,艺术家眼中的世界,也并非遥不可及。

它们或是在不远的山边,或是在门前的寺庙前,

也可能就在一日三餐的碗筷敲击间。

  

昨天下午,在厦门大学克立楼,跃跃欲试迈入社会的学子们迎来“影像的力量·高校系列分享会”。

艺术大师沈晓闽、王琦和卢彦鹏,分别为学子们带来不同纬度的影像故事;而学子们,有的为了专业,有的为了未知,有的为了梦想。

  

但不论初衷如何,一张张认真的面孔上,尽是感动和思考;一双双对未来向往的眼睛里,满是震撼与决心。

  

沈晓闽

对梦想“死磕”到底

  

说起沈晓闽,很多人会第一时间把他和《舌尖2》放在一起。是的,沈晓闽就是《舌尖2》的导演,就是那个会跟梦想“死磕”到底的人。

作为一个老闽南,对闽南的风情,闽南的传统,充满深情,通过摄影、摄像把闽南的文化推向国际;

作为一个导演,舌尖上的中国挑拨了多少人的味蕾;

作为一个摄影师,他崇尚用艺术的形式记录。

他把美食拍得垂涎欲滴;文化拍出震撼人心。从心里、视野里,传达人文;透过影像、展览,解读艺术。

 

一部纪录片跟10年不放弃

 

历史就像陈年胶片,免不了尘埃和划痕,甚至断裂。追求艺术的道路,更是如此。

初见沈晓闽,没有所谓大师的不可一世,没有常被关注的傲慢距离,相反,普通的牛仔裤和衬衫,嘴角边时刻带着微笑的小胡子,谦逊和蔼。

沈晓闽获得过很多奖,《发现少校》,获得了第17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国际纪录片奖最佳历史文献类纪录片银奖;《边走边唱》获中国新闻奖;《演出》入围意大利蒙特卡提尼国际短片节;《新龙江颂》获中华独立影像作品比赛年度最佳导演奖……

大多数人为他身上的光环羡慕不已的时候,很少人注意到,光环背后的付出才着实令人吃惊。

沈晓闽说,花1020年时间,在司空见惯的世界里获得不同的力量,这就是影像的力量。比如拍《海峡攻心战》花4年时间搜集资料;比如拍《帝国梦》跟了10年;《发现少校》则一共耗时3年,拍摄了两三百个小的素材。

 

有规律的事拍出不同情感

 

出生于福建漳州的沈晓闽,是个地地道道的老闽南,尤其是最近几年,他几乎是北京、厦门两地跑,《舌尖2》中令人垂涎欲滴的闽南小吃,其实也是他的最爱。

沈晓闽说,纪录片也是追求市场的一种方式,以前纪录片关注少,《舌尖2》的成功,在于它同时汲取了两个元素——关注度和制作方式。

“男人关注军事、建筑,女人关注美妆和衣服,《舌尖2》创造一个男女老少皆会关注的话题,那就是美食”,对于自己的成功,沈晓闽总结为题材的特殊性,他说,有了大家都关注的话题,在采用纪录的制作方式,自然就有了收视率。

这种纪录片其实是有规律的,有程序的,几分钟完成什么任务,多长时间几个人亮相都是可控的。“与电影节上的纪录片截然不同,有共性但更多是差异性”。

看似轻描淡写,实则没有深厚功底不可为。专业人士评价《舌尖2》:采用讲故事的方式,大量运用极端化语言,用非常接地气的手法,把人的情感、故事和美食结合起来,听起来不难,但想做好也不容易。

  

要去看世界更要知道怎么看

 

回顾过去,沈晓闽觉得自己是幸运儿。

“爸爸是省画报的摄影师,小时候玩老爸的相机,也能接触到别人接触不到的影像资料,为我的现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。”沈晓闽说,那时候,他看的为数不多的照片,正是来源于国家地理,那些摄影师都是他的偶像,对社会、对人文的认识都是通过国家地理。

所以,在厦门大学举行分享会,沈晓闽想都没想就答应了,“一代接一代的普及非常重要,这样的活动意义重大”。

从小在福建长大,福建的特殊地理风情,保存相对完整的传统文化,都是他的乡情所在。对莘莘学子,沈晓闽说,想让别人看到平时看不到的东西,想让更多人知道自己的想法,那就多出去看看,再想想怎么把你看到的东西让更多人看到,不仅要看,还要知道怎么看。

  

散发思考魅力的艺术家

  

他是一个媒体人,曾经怀揣新闻理想。

王琦,曾经的《生活》杂志民艺编辑、《搜街》杂志执行主编。虽然,最终他没有继续在新闻道路上追求,但从没有离开文化和艺术的中心。他创办了厦门平等艺术中心、筹建艺术酒店“无垠”。

如果说编辑是用文字打动人的精神,那么作为策展人,他把艺术推向大众,则是用实物营造氛围打动、影响观展者。

 

 丰富阅历奠定深厚基础

 

如果和王琦深入交谈,你会觉得,他不应该在厦门。他,睿智、敏捷、散发着思考的魅力;而厦门,慵懒、缓慢、与世无争。

但如果曾和王琦熟识,也许又会觉得,他“很厦门”——柔软、细腻、充满感情。

作为一个策展人,王琦很年轻。在他策展人的身份之前,他已经有过国内一线杂志记者及厦门《搜街》杂志主编的经历。正是因为在不同的职业转换间,他形成了自己对城市观察的独立视角。

毕业于鼓浪屿上的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的王琦,因为对媒体行业的向往,毕业之后去了上海,成为《生活》杂志的一名艺术编辑。在上海的这段时间里,他接触到了更多的前沿艺术,也成为了他了解当代艺术的重要来源。

五年前,他辗转回到厦门,成为了当时《搜街》杂志的主编。在他担任主编的那段时间里,《搜街》的选题有了方向上的转变,相对于之前杂志探讨的“生活方式”,王琦更多的开始以一种“泛城市研究”的视角来观察厦门,借助一些社会学的方法来支撑杂志的观点。

或许正是不同的身份,不同的位置,为王琦开拓了不同的看世界的角度,也奠定了他日后思考的逻辑基础。

  

注重精神与人文的艺术家

 

 

杂志的平台,让王琦的思想空间得到拓展,但渐渐的,他发现,杂志已经无法承载他想要展示的内容,他需要有另外一个可以发散的空间,于是便有了他的第一个非营利性的艺术展馆:平等艺术中心。

沙坡尾造船厂一栋不起眼的小楼里,几十个平米的地方,墙壁被简单刷白,再加上几盏射灯,而之所以叫“平等”,并把空间放在老居民区沙坡尾,就是因为他想要让艺术更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理念。

关于这一点,王琦在台北的经历让他深有体会。

在台北当代艺术中心的几次活动上,他发现参与的人并不是都来自所谓的“艺术圈”,而都是一些社区里的居民以及各行各业的市民。每个人都可以“平等地”参与到不同议题的讨论上来。而厦门人的城市观念也让王琦看到了这种可能性。

 

平等艺术中心是王琦在厦门做艺术展览的起步,他的另一个杰作是,环岛路的无垠酒店——依山傍海,仅有43间客房及套房,集合水疗、酒廊、健身瑜珈、融合厦门当地食材的中西融合创新美食、私家影院等功能,是一个居住及当代艺术体验有机结合的高端城市度假酒店。

王琦认为,酒店秉持自然主义和生活工学、文化精神及感知服务的企业态度,倡导反璞归真的生活理念,对质朴自然事物的追求以及对住客的关注与关怀,将在地文化转化为可被触摸、体验、阅读与交流的身体和思想经验,使旅行成为重新认知自身、生活、社会及世界的方式。

 

卢彦鹏

像写诗一样做艺术

  

诗意是一种灵性,他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成为诗。殊不知,他自己已是诗。

一袭长发,棉布黑裤,简单的板鞋,他是卢彦鹏。最像艺术家,又最不像艺术家。

“我不太会说话,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语言。”卢彦鹏的世界,常常有着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意境和韵味。

 

 热爱黑白的摄影师

 

众所周知,摄影是门视觉艺术,色彩与光线对摄影来说十分重要。

但在卢彦鹏的世界里,摄影作品却是剑走偏锋,全部都是黑白色调的山水摄影。他利用色调与构图,将西方摄影艺术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完美结合。

卢彦鹏曾经是一个文学爱好者,他喜欢诗歌,也曾经用手中的画笔涂抹自己的人生,但最终,他在影像的世界里寻找属于内心的诗意的栖居。

和现场看到的他一样,他的作品充满文艺的气息,像一首诗,像一幅画,是诗与画的融合,是诗与画的交融。

在观看他的影像作品时候,往往分不清这是一副水墨画还是一副黑白影像。因为影像如画,他的作品不仅在影像展上备受青睐,更是全国各大艺术展览中的常客。2010年,卢彦鹏举办了他的个人摄影展——《空山》。“空山新雨后,天气晚来秋”给他的作品意境做了完美的诠释。

 

 极端的执着成就者

 

对于卢彦鹏的印象,就是在微博照片里看到的那样——清瘦,长发,颇有年少仙骨的韵味。可是,谁也想不到,就是这样一位“诗人”,却有着别样的执着。

卢彦鹏说,相机对他来说,如今已经不是很重要了,关键是在暗房的制作,用的是比较极端或者非正常的放大方式,自己配置药水,掌控温度(有时30度,有时只有10),药水很淡,或者曝光时间很长,或者药水的温度很低,显影的时间很长。

“有时需要超过 30 分钟的显影,很慢,我有更多的时间和相纸接触,通过药水的波动和时间控制画面。”卢彦鹏回忆说,制作《山·雾》系列作品,他花了半个月的时间,每天都在重复放印同一张照片;制作《一座山》,失败了很多次,总达不到想要的效果,最后他似乎   或许正是这份执着,正是别具一格的摄影,让他成为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迄今为止最年轻的优秀摄影师大奖得主。

  

作品注入感情得到平静

  

庄子说:天地有大美而不言。卢彦鹏舍弃五彩,选择黑白正是为了映衬山水的“大美”。像是取法于南宋山水画边角之景构,意象简括,隐现参半,空灵清旷之中的留白,正是那缕灵性。

卢彦鹏说,现在做的,就像在写“日记”。,每一个作品,都跟个人的经历有关,每一个作品,都代表了一种不同的情感。

卢彦鹏着重介绍了《石头的记忆》,他眼中最特殊的作品,是自己一个新的开始,也是一个礼物。

“创作的灵感来源于我夫人的一幅长卷,记得里面有一部分是关于婴儿孕育过程的作品,有一个婴儿在石头里。有趣的是当时她怀孕了,而这个作品是她在两年前画的,一切就像预言一样!”

但其实,那个时候,卢彦鹏正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,他需要一些东西来平静自己。2008 年底路过三清山时,他找到了——一个宁静的空间,在那里他直接和草木对话,一个空灵的世界,雾的世界!在这里有一些生命在慢慢的滋长,就像她的肚子,慢慢的隆起。

“我想偷偷的送给她和未来的宝宝一个礼物,所以在后来我拍了她的画和我的风景结合在一起。到现在我都不知道《石头的记忆》是我的,她的,还是我们和宝宝的,但当现在的我重新看《石头的记忆》时,我可以回忆起自己当时的情绪和状态,很微妙,也很有趣。”

正如卢彦鹏所说,只是把情感注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,就会得到平静。

  

 国家地理经典影像盛宴|厦门

923-1130

中华城北区老街壹号2

 

100多幅经典摄影作品  六大主题版块

震撼VR体验  趣味workshop课堂

上千平观展空间  69天持续开展

……

 

为厦门人奉上传奇摄影典礼

带领大家一起感知地球的动人真相